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

首页 | 

胡鞍钢:共建共同富裕社会(二)
原文刊登于 《经济导刊》2022年3月刊

人民要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治国理政的实践创新成为重要特征,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任务有何新的进展?

胡鞍钢:2015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包括共享发展理念。他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①]他还指出:“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②]

202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国家。国家统计局对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平均每年每个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50万元,相当于人均3.3-16.5万元。为了便于进行国际比较与历史比较,根据世界银行标准,按购买力平价每人每日收入在10-100国际元,定义为中等收入群体。[③] 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每日收入达到20.9国际元,其中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人每日分别为28.4国际元和11.1国际元,已经进入国际中等收入门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国家。若按五等份划分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0%的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日为52.1国际元,20%中间偏上户为26.7国际元,20%中间收入户为17.0国际元,这四部分20%的中间偏下户为10.7国际元,占总人口比重的80%,共计11.29亿人。20%的低收入户为5.1国际元,共计2.82亿人。这就从2015年“六四开”达到2020年“八二开”的新格局。预计到203020%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包括转移支付)增长翻一番,就可达到每人每日10国际元以上,从目前的“八二开”转变为全体人口进入中等收入的新格局。但是按五等份分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有较大差距,这也反映了中国发展不平衡性及差异性特征。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同步富裕,有先有后,也有后来居上者。

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和消费福利已经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最具意义的是,彻底消除了千百年来的数亿极端贫困人口,在发展中国家率先提前10年实现了国际社会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为消除贫困的首要目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已达到13.6亿人,养老保险覆盖9.99亿人,这就为我国到2035年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更坚实的发展基础。

2020年,中国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消除全部绝对贫困人口。

首先,按1978年农村贫困线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贫困发生率达30.7%,到2020年已全部消除。根据中国政府提供的数据,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到2020年为10740元。根据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2012年的2068元提高到2020年的5842元,名义增长2.82倍。这标志着:“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其次,我国消除了各类国际贫困线之下的贫困人口,具有世界意义,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按国际贫困线(每人每日消费支出不足1.90国际元),1981年,我国贫困发生率高达88.3%,到1999年降至13.1%,减少了75.2个百分点;绝对贫困人口从88384万人减少至50994万人,比1981年减少了37390万人。我国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88.3%下降至2021年的0.5%,世界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19.01亿人减少至2016年的7.20亿人,共计减少了11.83亿人,其中中国共计减少了8.77亿人,其贡献率高达74.1%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提供的数字,1990年到2016年,我国贫困发生率从1990年高达90.0%降至20165.4%,减少了84.6个百分点;绝对贫困人口从102900万人减少至7467万人,平均每年减少3588万人;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也从35.3%降至4.0%,累计下降31.3个百分点。在此期间,世界贫困人口总数从1990年的29.19亿人减少至2016年的18.86亿人,共计减少10.33亿人,其中中国减少了9.33亿人,贡献率高达90.3%

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长11.6%,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④]主要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致富。从国际比较看,按私人消费购买力平价因子计算,相当于从每人每日4.3国际元提高至8.1国际元,已经超过了高国际贫困线(每人每日消费支出不足5.5国际元),离国际中等收入贫困线(每人每日收入或支出10-100国际元),只有一步之遥。到2020年,中国基本上消除了三类国际贫困线标准的人口,为人类消除绝对贫困做出了重大贡献,并载入世界史册。由此可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先后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了规律性特征。

总之,从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仅用几十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⑤] 也为人类创造了减少和消除各类收入贫困、人类贫困人口的第三大奇迹。

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五个重要特征

问:202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有哪些重要特征?

胡鞍钢:我认为,共同富裕社会主要有五个重要特征。

第一,共同富裕社会是生产力水平更高的社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被定义为“一个中心、五大维度”的生产力体系:分别是经济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五大生产力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统一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持续发展、共同创造财富、共同分享成果、共同实现富裕目标。

第二,共同富裕社会是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国将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大目标,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共同富裕社会是内涵更加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更美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生活品质。从国际比较看,到2035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标(HDI)将达到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第四,共同富裕社会是人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满足人民对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文化、社会保障等要求日益增长的需要。创造了“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社会。

第五,共同富裕社会是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持续缩小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等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全国一体化。

总之,未来五年(到2025年)、十五年(到2035年)、三十年(到205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上述三个阶段,通过实施六个五年规划,连续上几个台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标。

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带来的重大挑战

问: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将面临哪些制约条件和重大发展挑战?

胡鞍钢:这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关。从制约条件看,首先,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使今后印度人口超过中国,中国总人口仍在14亿以上;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甚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世所罕见,让不同地区人口都共同富裕起来,也无先例。再有,中国城乡之间差异甚大,超过所有世界大国。实现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任务之艰巨,既无世界先例,也无历史先例。

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突出表现为5个方面的重大发展挑战:

1、城乡发展不平衡。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长期制约条件。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63.89%,农村人口仍在5亿以上,占世界农村人口总数(34.01亿人)15.0%;到2035年,农村人口规模仍在3亿人以上。这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短板,也是推动走向共同富裕的最大挑战。

根据民政部数据,目前全国共有1936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9.6%,占全国总人口的1.4%;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乡低保人数4426.8万人,占总人口的3.2%,其中城乡特困人员477.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0.34%

按城乡居民收入五等分组,2020年,我国仍有约4亿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中等收入最低标准(人均3万元,家庭户总收入低于10万元)。为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了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

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5%,还有2.61亿非户籍城镇人口。我们要不断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减少非户籍城镇人口规模。到2035年,基本实现非户籍城镇人口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任务。逐步减小城乡发展差距,特别是收入消费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差距,成为长期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重中之重。

2、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禀赋差异甚大,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各地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而占国土面积总数54.7%的地域是边疆地区。区域内生态多样性明显,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自然地理条件是难以改变的,对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也很不利。这些地区不仅要与全国同向同行、先后富裕起来,还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维护国家陆地边防安全、生态安全、资源能源安全、民族团结、长治久安的重任。

从全国来看,按各地区名义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从2010年的50.6%下降至2020年的43.5%,平均每年下降0.7个百分点。但是“十三五”时期又出现了明显的“南北分化”,这已成为突出的地区差距扩大的新挑战。

3、重点困难人群超过数千万人。我国已脱贫的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仍是提高收入水平的重点困难人群。到2035年,我国要确保让已脱贫的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再翻一番之多,包括增加国家财政补助等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再上新台阶。此外,我国还有各种特殊困难人群,如城镇有5.5%左右的调查失业率人群(2500万人以上),有700多万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963.4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近300万贫困重度残疾单独施保人员,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等。根据民政部数据,我国仍有5700多万低收入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并建立了动态检测信息系统。“弱有所扶”应成为新时代的基本国策之一,要动员和利用90%以上的人口支持和帮助5%的重点困难人口。

4、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处高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十几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2009年后呈现下降态势,2020年我国基尼系数降至0.465[⑥]按照家庭财富基尼系数还会更高。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国际比较数据,中国基尼系数从1990年的0.322上升至2010年的0.437最高峰,而后下降至2016年的0.385,低于美国的0.414[⑦]5个基尼系数最高的上亿人口国家中居第4位,排在巴西(2019年为0.534)、墨西哥(2018年为0.454)、美国之后,但高于印度尼西亚(2019年为0.382)、俄罗斯(2018年为0.375),在世界上仍属于高基尼系数的国家。需要采取特殊的举措使我国基尼系数持续下降。为此,我国实现共同富裕重点是下沉下移,加大帮扶力度、直接转移支付力度、社会保障覆盖力度、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以更加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5、国家二次分配能力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是发挥国家再分配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也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手段。国家汲取财政能力不断下降是国家再分配能力的最大制约。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先是从分税制改革的199410.7%上升至2015年的22.1%,而后下降至2020年的18.0%。与此同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25.5%最高峰下降至2020年的24.2%,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与收入之差占GDP比重,从3.4个百分点上升至6.2个百分点,属于典型的过度透支型国家财政(超过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超大规模的减税。根据财政部提供的数据,2016-2020年,全国宏观税负从17.47%降至15.2%;出口退税总额从1.17万亿元增加至1.45万亿元,相当于出口总额的比重从8.5%降到8.1%;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6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总量(450万亿元)比重的1.7%,直接补贴了出口商,间接补贴了国外进口商和消费者。这虽有助于实现短期“保就业、保出口”的目标,但造成长期的国家汲取财政能力和二次分配能力持续明显下降。此外,近年来,我国三次分配能力更是严重不足,公益慈善接收的现金与物资仅相当于GDP比重的0.15%左右。

当今世界,解决贫富两极分化是全球性挑战和难题,也是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⑧] 这充分表达了我国政府的政治意愿和发展目标,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最大的区别所在,也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面临诸多发展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但随着我国将进入高收入水平阶段,有能力不断提高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总额占GDP的比重,力争203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占GDP比重分别达到预算收入28%和支出30%。我国已经具有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更具备明显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能够确保实现2035年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标。

共同富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党中央提出共同富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你能具体谈谈战略目标吗?

胡鞍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党中央提出共同富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到“十四五”末期,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第二步目标,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三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⑨]

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未来30年“两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第一阶段,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2049年,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必经的相互衔接阶段,是渐进式量变到重大质变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确立不同阶段的目标和指标尤为关键。从“十四五”规划开始到2049年,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六个“五年规划”达到上述阶段目标。

(编辑  季节)



[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93页。

[②]《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1031日第1版。

[③]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202146日。

[⑤]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0211111日。

[⑦]基尼系数数据基于政府统计机构和世界银行各国别局提供的初级住户调查数据。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I.POV.GINI?locations=US-CN

[⑧]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0218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求是》杂志,2021年第20期,第4-5页。

[⑨]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0218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求是》杂志,2021年第20期,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