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

首页 | 

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四) ——“十四五”时期的基本思路
原文刊登于 《经济导刊》2021年2月刊


文/胡鞍钢 周绍杰 鄢一龙*

 

“十四五”时期发展基本思路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迈向强国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局起步阶段。发展是规划的永恒主题,而全面高质量发展则是“十四五”规划的主题。

以两个百年大局为发展阶段特征

“十四五”正面临“两个百年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百年大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突出短板和发展的关键重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对应的是“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涉及很多重要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影响、彼此牵连,解决起来难度大、风险大、影响大。

从历史方位转变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逐步实现从速度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的转变。

2)迈向极高人类发展阶段。2018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HDI达到0.758,在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位为第85位,其中预期寿命为76.7岁,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3.9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2019年,我国人均GDPPPP)为16117国际元(2017不变价格),[1]2025年预计达到2.14万国际元,HDI将达到0.8左右,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HDI≥0.8)

3)服务业占重要地位阶段。服务业占重要地位的现代经济体,其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就业比重达到55%左右,服务贸易迅速增长,全球竞争力从要素成本优势向创新为核心的综合优势转变。

4)新型城市化阶段。到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2/3左右,城镇总人口规模在9.5亿左右,占世界比重达到1/5,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社会,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大动力。

5)深度老龄化和少子化阶段。根据全国老龄办的预测,2020年老年人将达到2.43亿,其中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从目前的2.4亿人将突破3亿。伴随“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出现,总抚养比不断增大。

6)创新强国阶段。我国已经从富起来阶段迈向强起来阶段,从追赶强国时代到开启创新强国时代,从走向世界舞台到走进世界舞台中心,从世界大国转变为全球性大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创新强国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以及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以“新五化”为发展动能

预计“十四五”时期,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在6%左右,属于中高速增长,按2019年不变价格,到2025年,我国GDP总量将达到136万亿元;人均GDP年均增速在5.4%,人均GDP将达到9. 6万元,进入世界高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在6%左右[2],达到17.57万元,仍具有较高的追赶效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6%,与经济增长同步。

中国经济动力来源越来越多,除了继续依靠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动之外,又形成了“新五化”的主引擎,将为中国经济巨轮源源不断地注入蓬勃的新动能。

1.数字化与智能化。以数字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将取代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浪潮,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发动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带来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巨变,其深度与广度超过了之前的工业革命,这将释放前所未有的动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历史上世界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在于掌握了新兴工业革命的领导权,与前几次工业革命边缘化、跟随者的角色不同,中国已经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领导者之一。

2.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已经取代工业化成为中国产业发展新趋势,为中国发展注入产业新动能。中国将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向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高增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不断完善全国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构建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物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共生的现代产业体系。

3.城市群化与城乡一体化。城市群化与城乡一体化将逐步取代城市化成为中国城乡结构转型的新趋势,为中国发展注入转型新动能。中国将建设城市定位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通勤同城化的现代化都市圈。推动现代化城市与现代化乡村比翼齐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双向流动,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的新态势。

4.新型经济全球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体,又作为新型经济全球化最大的推动者、最重要的构建者,为全球经济贸易科技产业注入新活力、新动能、新市场。通过“一带一路”,全面布局国内国际两个制造、两个服务、两个市场,推动国内国际、区域全球经济大循环,为中国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也为全球提供巨大的中国机遇,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

5.基础设施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行官,更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根据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布局,全面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覆盖全国全民现代绿色能源电力服务网、通讯互联网、数字光纤网等。

基础设施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以及“新五化”发展动能一同形成中国特有的九大动力体系,它们之间相互支撑、相互需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为发展落脚点

以人民福祉为中心的发展观,即发展是为了全体人民的福祉,这是包容性的发展观。财富分配的扭曲导致人类总福祉大大下降。对于不同群体,同等财富带来的边际福祉效应各不相同。一袋粮食,对于富人而言无足轻重;对于穷人而言则意味着基本生存条件。通过减少贫困,调节收入分配与财富分配,推进共同富裕,能够显著提升国民总福祉。人民不仅是作为个体的加总,也是作为个体集合体的整体。个体所处的社会共同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氛围都显著影响其福祉水平,这些公共产品为所有人共享,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很重要的体现,就是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福祉。任何个体、局部离开整体都无法独善其身。以人民真实福祉为中心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且要求用综合的视角来看待发展,要计算综合成本与综合效益,要算大账,算经济账、社会账、生态账、文化账,而不只是算经济增长的小账;不但要算短期的账,还要算长远的账。

以“六大发展”为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的发展理念,科学设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切实推进落实各项重大举措,才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规划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引领经济新常态。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安全发展就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人的安全是安全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安全发展的落脚点。安全发展其实就是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内在地蕴含安全性的价值,它要求任何发展都不能够以牺牲系统性安全和人的基本安全为代价,去追求无质量的增长与扩张。

安全发展也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需求和自然延伸。五大发展理念是系统论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造,五大发展理念彼此紧密结合,有着严密的逻辑意义。每一种发展的扩展都应当促进另一种发展。安全发展是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的目的与前提。创新和开放是系统动力的来源,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开放系统才有活力,而有效的创新和有序的开放能够促进系统的整体安全,另一方面稳定与安全则是创新与开放的基础,创新与开放也必须以不损害安全发展为前提。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都是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推动力,协调发展是解决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问题,绿色发展是解决发展与自然系统关系的问题,有效的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都将极大促进系统的安全,而安全发展的扩展也将进一步推动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三者既有重叠也有区别。安全发展是共享发展的结果,也是共享发展的共通路径,安全发展与共享发展都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其目的都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而安全恰恰是人民共享的最大的最普遍的发展成果。总之,无论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任何系统都有稳定、健康和可持续的需求,从这一点上看,安全是系统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其他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保障。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安全发展既不同于其他五种发展,但安全发展的增长,又必然将大大促进其他五大发展。因此,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安全发展理念是系统理论在发展领域的必然反映,也是五大发展理论科学性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必然要求。

六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党情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执政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共识、政治纲领,成为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以全面高质量发展为发展主题发展布局是“六位一体”高质量发展

1)高质量经济发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序释放优质先进产能,不断增强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引导实现新的供给能力,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2)高质量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发展。准确把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分众化的特点,深入群众,把准需求,促进服务群众精准化。精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就近办事难、服务资源分散、服务不落地等问题。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需要尽快补齐基层群众所需服务比较缺乏这块民生短板。[3]

3)高质量文化发展。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4)高质量生态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以生态促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转型。

5)高质量国家治理体系。全方位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将包括并取代市场化,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制度红利。通过“四梁八柱”改革的全面展开,形成更具静态效率与适应性效率的中国制度体系。

(编辑  季节)



*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绍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鄢一龙,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1] 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GDP是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换算为国际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国际元的购买力与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相当。以购买者价格计算的 GDP是一个经济体内所有居民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加上任何产品税并减去不包括在产品价值中的补贴。计算时未扣除资产折旧或自然资源损耗和退化。数据以2017年不变价国际元计。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2] 2010-2019年期间,按2017年国际元价格计算,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7.25%,美国为0.90%,世界为2.28%。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3] 吴涛.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N]. 安徽日报, 2019-03-2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