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

首页 |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中国样板
原文刊登于 《经济导刊》2018年1月号

城市群IP的升级

珠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提升中国地位作用的必然选择。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珠江三角洲是其中之一。论规模,论目前的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长三角是最强的。由于珠三角具有毗邻港澳得天独厚的优势,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珠三角改革规划发展纲要,将珠三角的改革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们当时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托港澳为窗口,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现在我们发现,城市IP打破了区域内珠三角九个市的行政分割,通过产城融合,产融结合,在一体化进程中,形成了三大经济圈协同并进的局面。这就使得珠三角一体化格局进程加快,城市群与粤港澳形成了大都市圈。

首先, 实现途径包括六个“同”:规划同编、产业同步、金融同创、设施同建、环保同治、公共服务同享。这使广东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区域,GDP达到一万亿美元,人均GDP1.7万美元,增速年8.3%。工业化的进程也比较快,先进制造业占了工业总值的54%。珠三角区域城镇化水平达到84.8%,比整个广东省高19个百分点。

从2003年的CEPA到2008年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再到2014年的深圳、珠海、南沙自贸片区,我们的侧重点都是整合粤港澳三地资源,为国家战略大局服务考虑。港澳是世界级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中心。把珠三角城市的发展、进而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仅是从区域城市群向国际城市群的价值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参与国际高端竞争的周期载体。2015年,广东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2016年国家正式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列入了“十三五”规划。2017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现在这一规划已经开始启动。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翻开世界的版图,我们会发现一个全球性的规律。沿海的湾区聚集了发展程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国际一流湾区普遍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度发达的经济、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完备的基础设施、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应该是具备向一流湾区、世界级大城市迈进良好的条件。“一国两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制度红利。我们有三个关税区和三个自贸片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核心城市,还有七个拓展城市,这完全可以和纽约、旧金山比肩媲美。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人口6600万。2016年大湾区的GDP为1.3万亿美元,接近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的规模;进出口总额、机场客运量、港口吞吐量在世界排名第一。所以,将它打造为世界级的城市群,一点不过分。

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的城市群,构建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经济合作的平台,既是粤港澳自身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助推国家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要求。它肩负着三重使命。

 

第一个使命,是3地融合发展和集聚创新资源,使它成为中国和世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同时联手港澳,探索世界高水平的投资贸易的规则,构建开放型新格局。

第二个使命,构筑和“一带一路”对接融汇的战略枢纽。面向广大南亚、东南亚市场,通过资源对接,把世界的工厂变为世界的市场。使中国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体中找到自身的国际定位,提高话语权,甚至掌握一定的定价权。

第三个使命,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起到协调、带动的作用。同时拓展港澳发展的空间,促进港澳长期的繁荣稳定。

 

中国样本: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要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作为世界级的城市群,也必须打造中国特色的样板。

中国样板的目标,是跻身国际第三大湾区和世界第三大城市群。我们打造世界最大的湾区,在硬实力方面条件已基本具备,但软实力、包括创新人才方面还有差距。目前世界三大湾区,东京湾是产业湾区,旧金山是科技湾区,纽约是金融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城市群的IP,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下,最终实现“产城融三结合”的大湾区,实现经济共融、城市共享、产融共兴、生态共美、体制互补。我们要形成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让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完备、便利,资源配置和集聚外溢的功能更为强大,生活圈更加优质和优美,东西方文化和谐共融。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一流的金融、贸易、航运、智造、服务和创新中心,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的样板。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定位,一是全球最发达、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三是全球科技产业的创新中心,四是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五是世界闻名的互鉴高地。

 

打造中国样板,必须优化大湾区城市发展的格局,构建“一环三带三格局”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一环三极,包括香港和深圳、广州和佛山、澳门和珠海三大极,引领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三带包括多个节点:大湾区群落打造沿海发展带,大西南拓展带对接北部湾地区,东南拓展带做强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五个节点城市。从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区域,带动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并对接东南亚、南亚、欧美市场。

实现的路径:由于“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遵循的最大方针,也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城市IP就是要坚持“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构建一个政治上两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体的世界级的城市群。

中国样板的保障体系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是政策的保障,争取国家更多的先行先试改革权限和政策支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第二是机制保障,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央-省区高层对话机制,发起设立国际湾区联盟,促进IFF国际会融公共外交和F20国际网络建设。第三是投入保障,政府出资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基金,推广城市运营PPP模式,撬动更多的资本搞建设。

要凸显中国特色,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中国元素。首先是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发达完善、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的现代综合网络,共建一个世界级的港口群、机场群、轨道交通网、海陆空综合交通物流中心枢纽和城市综合管网体。现在要提前考虑的是,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后,在把香港连接到珠海、再连接到深圳以外,还有粤港澳五个大机场加上多个通用机场的资源整合,以及城际轨道连通,水资源的跨境保护等等。这里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中信集团与汕头PPP合作的广东模式。

中信集团以500亿元撬动数千亿的社会资本参与,打造了一个168平方公里、可容纳90万人口的高端化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城,实现了从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综合运营商的华丽转身。这也是在孔丹董事长任内中信创造的模式。建一个新城不是房地产,而是产融结合,产城融合的合作模式、市场化运营、分类别开发的运作模式,多种类基金,多手段等资的融资模式,提升低价、分享溢价的盈利模式,合同法定,风险分担的风控模式。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尝试,这个模式受到省长高度重视,推动了广东省PPP模式的展开。

第二个元素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依托珠三角广深及七个城市的自主创新示范区,我们将建设四个创新级----香港、深圳、广州、珠澳,形成一个科技创新走廊,共建粤港澳地区分工合作的全球产业创新中心,凸显它在世界级大湾区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现在要考虑的是大湾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创新人才的发展制度,还有原创性、前沿技术的突破等等。

第三个元素,构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大湾区各城市产业优势,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实现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品牌化,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基地的集聚区,构建起高端引领、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要超前考虑的是,大湾区中香港与广深国际金融核心圈的构成,如何让香港成为离岸的人民币定价中心,以及形成粤港澳跨境的高端产业园,怎样实现利益共享。

第四个元素,实现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完善口岸和人员、物流往来便利化机制。要实现湾区群落居民来往港澳和内地通行证便利化,推动扩大内地与港澳高端人才互认互用,成为全球资源和资本配置的重要节点。现在考虑的是广东自贸区如何在湾区里扩区,允许自由港放宽外国高层次人次签证。

第五个元素,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推进产城融合、产融融合的城市化进程,构建蓝色生态湾区、世界级全域旅游区、智慧城市群等,成为人民富裕文明程度最高,公共服务最完善的一流城市群。

第六个元素,打造湾区更多的国际重大合作平台。正在展开的国际合作平台有三个新区,还有中新、中德、中以、中韩等方面的合作。粤港澳深度合作的平台包括产业合作的平台--南沙、前海、金银,还有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园。

第七个元素,也就是第三重使命,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圈层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任是要向内地拓展,以粤港澳大湾区的“9+2城市群”为核心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辐射带动泛珠三角8省区,推动南中国趋势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编辑   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