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

首页 | 

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原文刊登于 《经济导刊》2020年11月刊


文/胡鞍钢 周绍杰 鄢一龙*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标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如何正确地客观地综合评价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按照“目标一致法”进行了评估。首先,党的十三大以来的党代会报告中,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设计是评估的依据和起点;其次,对2000—2019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估;最后,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角度,说明中国有哪些制度优势对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了保障作用。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设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开始,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党中央经过多次战略部署和总体规划,不断丰富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在20世纪末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提出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GNP(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GNP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N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现GNP规模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提出2020年的量化目标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基本实现工业化。2004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我国人均GDP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1] 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量化目标之一,即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一步提出新的工业化基本实现的定量指标: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58万亿元,人均约为5000美元,届时我国人均收入相当于进入工业化行列的国家;第三产业在生产、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到50%和44%左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到30%左右;城镇化率接近60%,基本达到工业化的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也就是2021—2050年跨越两个15年的发展战略构想。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以后,又将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标志

中国用了20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低收入经济体到下中等收入经济体再到迈向中高收入经济体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发展阶段,实现了从中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到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迈进,向世界最大的小康社会飞跃。

1.经济总量增长超过预期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GDP为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2] 按不变价格计算,我国2019年GDP是2000年的5.17倍,年均增速为9.0%,超过党的十六大年均增7.2%的预期。

2.人均收入增长超过预期目标,从低收入水平到中低收入水平,再达到中高收入水平。2019年我国人均GDP为70892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速为8.1%,超过党的十七大预期的7.2%的增速,大大高于世界人均增速(2.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1730国际元)高出37.4%,[3] 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00年世界20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141位上升至2018年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71位。

3.城镇化率超过预期目标。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36.22%提高至2019年的60.60%,超过了党的十七大所预期的近60%的目标。中国城镇人口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15.9%提高至2019年的19.7%,[4] 中国农村人口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24.7%降至2019年的16.3%,总体看已经超过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55.7%)。[5] 这标志着中国从世界最大的农村社会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城镇社会。

4.产业结构优化超过预期目标。我国农业就业比重从2000年的50.0%下降至2019年的25.1%,超过党的十七大所预期下降至30%左右的目标。第三产业在生产、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39.8%和50.0%提高到2019年的53.9%和47.4%,超过国家发改委所预期50%和44%左右的目标。

5.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我国工业增加值(2010年不变价美元)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6.8%上升至2018年的21.5%。[6]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现价美元)占世界比重从2004年的8.6%提高至2018年的28.2%[7],显著超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这表明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工业化国家的地位更加巩固。

6.实现科技发展目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的总目标和量化指标。[8] 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0—2005年的43.2%将达到2000年的60%的预期目标;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6.1万件,发明专利拥有量186.2万件,均居世界第一;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国际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数量均排名世界第二;[9]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研究所按3年(2016—2018年)年平均值,中国科学论文数相当于20年前(1996—1998年)的18倍,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比重的19.9%,高于美国的18.3%;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受关注论文,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比重为22%(美国占比为24.7%);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论文跃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比重的21.9%(美国占比为29.3%);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按购买力平价)相当于美国的95.6%。[10] 但研发支出与GDP之比为2.23%,没有达到预定的2.5%。其中基础研究占全部研发经费比重较低,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比重为6.03%,其中高等学校、政府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分别为53.3%、38.2%和3.8%,显然,后者的比例较低,[11]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新兴产业以及突破性、原始性创新仍然不足。

7.从中人类发展水平阶段跨入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数据库,我国人类发展指标(HDI)从2000年的0.594上升至2018年的0.758,年均增速为1.36%,高于同期世界1.04%的平均增速,在世界189个国家中,中国跃居第85位,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12] 其中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为3.5‰、婴儿死亡率为5.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8‰、孕产妇死亡率为17.8/10万、[13]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72.6岁,2018年数据)高出4.7岁;[14] 主要教育指标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42.8%提高至89.5%,从大众化(小于50%)跨越到高度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5%提高至51.6%,从精英化(小于15%)跨越到普及化(50%以上)阶段。各级各类教育大大地促进了我国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持续增长。我国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9.6年提高至2018年的13.9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年限(12.7年),年均增速为2.1%,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增速(1.3%)[15]。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9》,1985—2018年,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从6.2年上升到了10.63年,1985—2017年城镇从8.2年上升到11.1年,乡村从5.6年上升到9.0年。通过教育现代化使所有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发展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为未来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

8.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我国从世界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社会转变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全面小康社会。首先,消除农村贫困线人口。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4.62亿人减少至2019年的55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49.8%下降至0.6%。[16] 其次,消除世界最低国际贫困线人口。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三个国际贫困线标准:一是最低贫困线,即按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90国际元(PPP,2011年价格)的贫困发生率从1999年的40.2%下降至2016年的0.50%;二是中贫困线,即按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3.20国际元(PPP,2011年价格)的贫困线贫困发生率从1999年的68.3%下降至2016年的5.4%,预计到2020年基本消除;三是高贫困线,按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5.50国际元(PPP,2011年价格)的贫困线发生率从1999年的88.9%下降至2015年的27.2%,预计到2020年将降至10%以下,成为2020年之后减少相对贫困的主要人群。这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国先后提前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MDG)”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减贫的核心目标,为世界减贫作出了最大贡献。

9.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我国各地区人均GDP差异系数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峰,之后下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2007年的3.14倍下降至2019年的2.64倍。从人口收入差距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基尼系数2008年达到0.491,2015年下降至0.462,2018年上升至0.474。已经达到党的十六大所要求“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预期目标,开辟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本世纪的头20年,我国紧紧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惠及14亿多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大的标志。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启示

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当代世界的“中国奇迹”。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趋势,充分显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诸多优势。

1.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政治优势2020年总目标要求分两步走,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创新性,既相互衔接,又与时俱进。第一个10年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个10年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十六大到十九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党中央对这一宏伟目标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对量化指标作了增量调整,不断实现发展升级。党的十九大又谋划了到205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

2.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布局优势。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为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提出2021—2050年分“两个阶段”的宏伟大战略,分别用两个15年、6个五年规划先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分步骤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规划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7项主要目标;制定经济社会发展25项量化指标,其中11项预期性指标,14项约束性指标;制定重大任务,如“十三五”规划提出18大类、70多项,具体提出23类、16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提出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大举措,如“十三五”规划提出18大类、70多项举措;[17]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动态监测和中期评估,依法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实施情况,接受全国人大监督。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14亿人民大事、全中国大事的显著优势,即举全国之力,市场与政府、中央与地方、领导与群众、社会与公民,形成全体人民参与国家发展的巨大合力,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全面建设,更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代接着一代,一棒接着一棒,一步接着一步,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在时间节点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18]

根据国家统计局以及其他部委公布的最新相关数据,本文对国家“十三五”规划七大主要目标和25项(实际为33个)量化指标的实施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总体来看,“十三五”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四个方面25项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了预期,总体完成率较高,基本上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十三五”前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标志性成就,突出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

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具体地讲,就是GDP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6.5%以上。实际执行情况是,从2015年的7.0%下降至2019年的6.1%,2016—2019年平均增速为6.7%。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预计2020年GDP增速下降至2%—3%,“十三五”时期GDP平均增速可能在5.7%—5.9%之间,是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增速较低的时期。需要说明的有以下6点:

一是我国已进入中高收入水平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客观上要求“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19] 关于“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各地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再仅仅是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而是转变为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20]三是有助于实现主要指标相互平衡,更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四是有助于实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前4年人均GDP年均增速为6.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速为6.5%[21],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6.6%。五是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年平均增速在2.9%,与中国经济增长既具有互动性,也具有同步性。六是2019年底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更直接冲击了我国经济增长。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下行,但是中国经济总量基数巨大,新增规模越来越大。“十二五”时期,GDP总规模为295万亿元,2016—2019年已经达到349万亿元,[22] 估计到2020年末,“十三五”规划总规模将达到450万亿元左右,相当于“十二五”时期的1.5倍左右,实际增长约1/3,这是中国经济韧性所在,更是中国巨大经济规模的独特优势。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产业发展要迈向中高端水平,服务业比重要进一步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50.5%上升至2019年的53.9%[23],2020年达到56.0%的预期指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53.0%提高至59.4%,成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就业比重占47.4%)、构建国内消费服务市场的主动力。 “十三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涌现,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大大促进了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固定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提前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分别达到95%和97%,成为世界最大规模数字用户社会,数字经济迅速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全社会。

2.基本实现工业化,世界制造业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十三五”前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6.2%,年均增速为6.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34.1%降至2019年的32.0%;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4.16万亿美元增到2019年的5.22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从2015年的19.7%上升至2019年的22.1%。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不断迈向中高端,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成为世界最大的高技术出口国。2017年,我国高技术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为24.3%,2018年,我国高技术出口额相当于美国4.68倍,世界高技术出口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十三五”时期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取得了重大进展,[24] 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均取得明显进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有效推动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解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突出性问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3.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从2016年的11.36万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14.81万亿元,[25] 名义年均增速为14.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8万亿元,相当于GDP之比为36.2%,数字经济连续4年维持15%以上的名义增速,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8个百分点。[26]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新增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数字经济广泛而深刻地改变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消费、教育、出行等方式。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文娱、在线医疗、电子政务等需求高涨,各地依托大数据,提前布防和分类施策,助力疫情精准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27]

4.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新兴服务业都以较快速度增长。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3.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2.9%。信息消费服务已经成为最广泛的新兴消费领域之一。2018年,信息服务业同比增速30.7%,为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5年的33.1万辆到2019年突破120万辆,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达132.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5.8万个,数量居世界第一,[28] 成为世界下一代绿色汽车产业的创新者、引领者。

5.基础设施现代化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1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3.5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全国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14.9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覆盖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超过6600公里,成为全球开通地铁城市最多、客运量最大的国家。民航运输机场达237个,旅客运输量6.6亿人次,近90%的人口在直线距离100公里的范围内享受航空运输服务。电力基础设施居世界前列,截至2017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达到68.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7圈,2019年我国特高压线路长度达到2.83万公里,居世界首位。我国铺设的光纤线路长度从2015年的2486.3万公里提高至2019年的4750.5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从5.77亿个升至9.15亿个,均居世界首位。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19年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同比增长4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18年的6.7%增至9.9%。[29] 我国率先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建设和场景应用,已遥遥领先美国和欧洲。[30]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技术装备等重要指标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在重新塑造我国城乡、区域等空间经济地理格局,成为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支撑。

6.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到45%的核心目标,这意味着年均转户1800多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39.90%提高至2019年的44.38%,城镇户籍总人口从2015年的5.48亿人提高至2019年的6.21亿人。我国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56.10%提高至2019年的60.60%,城镇总人口从2015年的7.71亿人提高至2019年的8.48亿人,[31] 是世界规模最大、速度较快的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差距趋于缩小,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8年,建制村通了客车,有99.9%的户所在自然村通公路,实现了“县县通公路”;[32] 通电的村占比99.9%,安装有线电视的村占比98.1%,95.7%的村通宽带互联网,超过1/4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91.3%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0.8%的乡镇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四好(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路”建设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0亿,吸引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旅游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这是典型的城乡居民直接转移支付,也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新来源,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内需成为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

我国是世界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5—2019年,名义最终消费支出从37.2万亿元提高至55.1万亿元,占世界最终消费支出(现价美元)总量比重从2015年的10.8%提高至2018年的12.1%[33],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内消费市场。这是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抗击疫情的国内消费的重要支撑。

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第一商品消费大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30.1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41.2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7%。[34] 旅游成为中国重要支柱服务业。国内旅游人次从2015年的40.0亿人次上升至2019年的60.1亿人次,全国旅游总消费从2015年的3.42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73万亿元[35],2018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4.1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51%[36],成为世界最大的、发展最快的国内旅游市场。

我国是世界国内投资支出最大的国家。名义资本形成总额从2015年的29.8万亿元提高至2019年的42.9万亿元。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资本形成总额2015年为4.782万亿美元(现价美元),2018年达到6.085万亿美元,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达26.8%,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内投资市场,这是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抗击疫情的投资基础性条件。

(编辑  季节)



*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绍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鄢一龙,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9页。

[2]?盛来运:《稳中上台阶?进中增福祉——〈2019年统计公报〉评读》,国家统计局网站2020年2月28日。

[3]?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参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9]?国际热点论文是指反映最新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堪称科学研究前沿风向标的论文。高被引论文是指2009—2019年被引用次数处于各学科世界前1%的论文。

[10]?《中国科学论文超美国居世界第一》,《日本经济新闻》2020年8月8日。

[11]?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335.6亿元,高等学校、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722.2亿元、510.3亿元和50.8亿元。参见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2020年8月27日。

[12]?数据来源: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网站。

[1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2020年6月6日。

[14]?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15]?数据来源: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网站。

[16]?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2020年2月28日。

[17]?徐绍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11页。

[18]?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奋力夺取“双胜利”?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求是》2020年第6期。

[1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20]?栗战书:《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8日。

[2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第29、61页。

[2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版,第23页。

[2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2020年2月28日。

[24]?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参见《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2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版,第12页;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版,第13页。

[26]?王轶辰:《数字经济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经济日报》2020年7月13日。

[27]?据阿里巴巴旗下智能移动办公平台钉钉的统计,2020年2月3日以来,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2亿上班族在线开工,预计有5000万学生通过钉钉在线课堂学习。参见李慧:《中国数字经济全面提速》,《光明日报》2020年3月15日。

[28]?程雨田:《让新能源汽车更好驰骋》,《人民日报》2020年8月14日。

[2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版,第160页。

[30]?目前,我国5G手机用户已突破5000万,占世界的70%。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用户数将超过8亿,约占世界的50%。参见日本经济新闻社网站2020年5月26日。

[3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2020年2月28日。

[32]?《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人民日报》2019年9月23日。

[33]?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3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版,第142、144页。

[3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2020年2月28日。

[3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