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

首页 | 

机械工业增速下行基本到底
原文刊登于 《经济导刊》2015年6月号

2015年的头几个月,几个重要运行指标仍在继续下行。这对于从本世纪初的“黄金十年”走过来的机械行业来说,感觉尤其像坐了翻滚过山车般大起大落。如何看待当前机械工业的市场形势?如何应对需求不足?

众所周知,2014年我国机械工业运行延续了近几年的持续低迷,增速又创新低。而2015年的头几个月,几个重要运行指标仍在继续下行。这对于从本世纪初的“黄金十年”走过来的机械行业来说,感觉尤其像坐了翻滚过山车般大起大落。如何看待当前机械工业的市场形势?如何应对需求不足?

第一,目前机械工业增速下行到“底”了没有?

机械工业从以前20%以上的增速降至去年的10%左右和今年一季度的7%以下。今年1-3月累计,全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1-2月累计,主营收入同比增长5.42%、利润同比增长0.16%,几乎已经跌无可跌了。

所以,就今年而言,上述年初的几个增长数据已基本到“底”,即使3、4月份再降一些,下行幅度也将极其有限;今年增速的“底”大体应该与上述年初几个主要数据相近。

但从长远看,增速仍将缓慢下行,预计每10年下降1%左右。在“十三五”期间,机械工业主营收入的利润增长达到7-8%的速度仍是大概率事件,2020年后预计将降至7%左右。

第二,如何看待“需求不足”?

首先,需求绝对量仍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在快速下行。在机械行业主要产品中,产量持续保持增长的品种以前一直占多数,今年一季度仍占一半。这些产品主要是与提高效率和自动化水平、改善民生、节能减排、夯实产业基础、增加出口关系比较密切的产品。比如:大型和新型农机、乘用车和配套发动机、仪器仪表、复印设备、环保设备及仪器、数控机床和数控成型机械、风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轴承、模具、紧固件、齿轮、铸锻件等等。

产量下降较大的,一是与投资活动紧密相关的产品,如:工程机械、载重车、重型机械、冶金矿山机械、石化装备、常规发电设备等;二是技术含量偏低、市场业已饱和的普通机械,如普通机床、交流电动机、电焊机、电炉、电线电缆及低压电器、中小型普通农机产品、照相机等。

由上述不同类别机械产品所表现出来的产量升降趋势,不难看出当前机械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

其次,尽管需求增长明显趋缓或下行,但需求总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2000年机械工业销售额约为1.4万亿元,2014年已高达约22万亿元。2010年前,年均增长速度虽高达20%以上,但实际年均增量只有1.26万亿元,即便是最高的2010年也只有3.4万亿元。而2013和2014年的增量分别达到2.4万亿元和1.8万亿元,远远超过了2000年全年的销售额;客观地看,增量的绝对额很大。在年销售额已高达22万亿元的背景下,仍能继续实现如此大的增量,殊非易事。可见“需求不足”之说并不确切。

第三,为何对需求不足深感其痛呢?

一是与以前相比,需求增长幅度急剧下滑,而且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品种(以前是1/3左右,现在已经上升到一半左右)需求绝对量下降。

二是与订单增长急剧趋缓或下降相比,产能满足率下降更快。多年来的大规模投资已使产能急剧扩大,产大于求的矛盾远比需求本身增速下行尖锐得多,这也放大了对需求增速下行的痛苦感。

三是恶性价格大战导致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在产能严重放空的压力下,机械企业同行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从而使利润率急剧下降。即使实际产量并未下降,企业的经济效益却已大不如前。这是对“需求不足”深感痛苦的最根本原因。

第四,要关注需求结构变化趋势。

一大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由大规模工业化的高潮向工业化的中后期演进,以重化工能力建设为支撑的投资类装备需求的高速增长之势已经过去,但随着我国对人民生活改善和质量提高的重视,各种与消费关系更为紧密的行业及其对机械产品的新需求正在迅速兴起和增长。这就是为什么工程机械、金属冶炼及轧制设备、载重汽车等设备的市场需求下降,而乘用车、环保设备、制冷设备等却依然能保持增长;在金属切削机床中,数控机床增长较快,除了其技术含量较高外,很重要的增长点在于通讯3G产业对相关产品专用加工的需求拉动。

与传统的投资类装备需求相比,机械行业对新兴消费领域中机械产品的需求研究还不够,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市场敏感度远不如民营企业,一些市场需求往往要求交付期和质量要满足客户产品按期上市的要求,传统的效率很难适应客户的要求。

挖掘消费类需求是一篇大文章,不能仅仅局限于轿车和空调。举凡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领域,都有可能成为增长点。保健、健身、医疗、养老、出行、旅游、休闲、娱乐、食品、餐饮、安全、家庭服务、通信等等,其中隐含了无数商机,也孕育了对机械产品越来越多的直接或间接的新需求。

趋势之二:随着用户对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对装备的需求从追求“大、重”转向更为追求“精、灵”,精度、可靠性、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高效率、低消耗等指标要求已成为关注点。

趋势之三:设备需求由增量主导向存量主导演进;由新增项目、新增能力带来的设备采购为主,逐渐转向在役设备的更新改造和维修带来的采购为主。这样一来,虽然“新增”设备采购需求量渐减,但需求的稳定性将大为增强。因此,机械企业要关注如何引导和抓住存量制造的市场。

在需求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颇为发人深省的另一个变化趋势是:总体而言民营机械企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快于国有企业,与体制机制有密切关系;此外,中小型机械企业发展近年来快于大型企业,这与企业小、反应速度较快有关,而且中小型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

第五,应对需求不足的一些思考。

其一,审察大势,选择调整方向;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的变化。大规模、高速工业化的时代已经过去,对投资类机械产品的爆发性增长的需求期也已经随之而去,要在这一大前提下认识和思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今后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

基于前面企业对需求不足之所以感受特别强烈的分析,从逻辑上看,化解需求不足之道,除了千方百计刺激需求增长以外,理应更为关注如何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更为关注如何解决恶性竞争所导致的效益非正常下滑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结构和行业整体利益看,应该鼓励部分机械企业退出竞争,使供求关系恢复到理想的正常状态,使供求能力略大于需求,既有竞争也不失控。各级政府要从政策和思想认识上有所转变,不应期望所有企业都能活下去。国家要坚决制止地方用保护政策扭曲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是要让优胜劣汰成为现实,以此促进产业升级。否则,无法减少严重过剩的产能,机械工业就无法走出困境。

因此,实力不强或不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企业退出竞争,另寻他途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退出、转行也许可以会找到不那么拥挤的“蓝海”。

如果不想转行或被淘汰,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提升竞争力,进入同行前列。

其二,向高端升级。在几乎所有现有产品都存在供过于求、恶性竞争的同时,包括主机和各种零部件在内的几乎所有产品的高端领域却都在进口,说明仍存在颇具有附加值吸引力的发展空间。机械工业每年3000亿美元以上的进口额证明了这一点。

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及高新技术船舶、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更集中体现了对高端装备的需求。向高端升级不仅是要从自身角度对原有产品技术指标进行升级,而且更要关注如何“为用户降本增效”,从这一角度改进自己的产品,使自己的产品比之其他同行同类产品,乃至于进口产品都更高效、低耗、耐用,对用户更有吸引力。

其三,延伸产业链。与自我扩张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兼并重组进行扩张。

其四,重视服务型制造,提升附加值。努力在原有产品“硬”件基础上增加各种方便用户使用的“软”件,由给用户销售产品向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转变。

其五,走向国际。我国无与伦比的制造能力是突出的国际比较优势,现有产能无论如何仅在国内发展是无法充分发挥的,只有大步走向国际,在国际竞争中才有可能找到用武之地。2014年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额在全部销售额中只占不到12%,这一占比与德国、日本相比差距很大,说明发展潜力确实很大。

其六,长远着眼,眼前着手,持续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就企业之间的竞争而言,是生产效率、质量和市场反应速度之间的竞争。因此,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努力将是大方向。但具体到每个企业,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判断有效地提升现实的竞争力,以此来决定推进节奏和工作切入点,不能盲目跟风。

其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践中,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较快,说明体制机制改革大有潜力。而大型国有企业不加速强化改革和创新,即使需求形势好转,也未必能扭转优势地位日渐下降的颓势。

其八,加大重点建设力度。目前,建议努力加大核电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力度,以此增加重大装备的订单需求,救助一些确实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竞争力的“国宝”级装备制造企业。此类企业的发展往往并非完全由市场所决定,一旦破产,后果难以设想。

--------------------------------------------------------------------------------

*蔡惟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

(完)